文/沈豪挺
自從2023年進入社大工作後,我開始執行國教署支持的社大連結12年國教計畫,為了這個計畫我找了合作多次的玉屏老師合作,其中一部分以「友善高齡X設計思考」作為主題,在武陵高中的「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課程實施。
這門課的特點在於社大長輩在部分時間入班與同學們一同學習,他們有時是受訪者,透過同學們的訪談,去挖掘長輩在日常生活的需求;他們有時是意見提供者,當同學們產出一些構想時,長輩們可以從自己的角度提供一些建議,讓這些構想能夠更符合長者的想法;另一方面,他們還是受益者,比如說有一組同學產出媒體識讀的教案,透過分享,讓長輩們也能知道如何辨別假新聞。
而這門課的部分進行過程,即是這本教案的寫作基礎,經過一學期的教學與討論,產生這份以高齡為主題的設計思考教案,內容我集中在「訪談」、「同理心地圖+KJ法」與「創意發想」三個環節如何應用在友善高齡議題。其中,「同理心地圖+KJ法」的操作有著比較大改變。
過去在教授「同理心地圖」時,不時碰到同學先從訪談資料尋找「痛點」與「需求」,再回過頭摘錄受訪者的行為。另一種情形則是即便「看到什麼」、「聽到什麼」等四個範圍的行為都摘錄完畢,但要去推導出受訪者需求同樣卡卡的。會造成這個原因,我認為在於這個表格的形式並不易進行分析,舉例來說,下表為某位受訪者參與會議的經驗,從這張同理心地圖來看,我們無法很明確的指出「參與不必要的會議」與「議題明確有效率的會議」這兩項推論的推導過程。
因此,我的教學步驟將同理心地圖視為一個過度階段,目的是讓同學便於找出關鍵語句,而分析推論時,則是讓同學捨棄同理心地圖,重新以KJ法進行分析,以同一個例子來說,當同學以同理心地圖的變項摘錄出受訪者行為後,接下來則是拿掉表格,以KJ法進行歸類,分類原則為「受訪者想要什麼」,從下圖來看,可明確看出,受訪的的需求是從哪些語料推論而來,讓整個分析過程更為明確。
這個教案除了介紹「同理心地圖」的課堂操作方式之外,也分享了在發想驗證階段,如何與社區大學合作,讓同學們能夠更為真實的反饋,也讓長者們在參與的過程也有所收穫,更樂於參與。
教案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u/0/folders/1ZwLsku7d_ltvtg9LDMAys1TfoTt61ucA
註:關於同理心地圖轉換為KJ法的操作,在楊振甫所著《打開服務設計的秘密》一書有更複雜詳細的操作範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