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豪挺
2017年前,我還在桃園的一家以推動東南亞文化的非營利組織工作時,曾規劃過各種活動讓更多臺灣民眾、教師與學生接觸桃園後站的東南街區,認識東南亞移工在臺灣的情形。這個過程中曾與中央大學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的沈建文老師合作,舉辦了一次設計思考工作坊。那次過程中讓我開始嘗試運用設計思考作為一種體驗教育的模式。而該次課程中也認識了武陵高中的饒玉屏老師,他對於設計思考、創新教育也同樣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們經過幾次討論後,就決定共同來進行一個體制外的教育實驗,召集一群武陵的學生,以設計思考為架構,嘗試發掘後站東南亞街區的問題,與發想解決方案,並以探究出來的內容去申請桃園市青年局的社會實踐計畫。
在玉屏老師的號召下,有15個同學願意參與這次的計畫,我們便從設計思考的五步驟開始逐一帶領同學,教同學如何觀察場域,如何進行訪談,如何換位思考,去思考為什麼臺灣民眾對於東南亞街區會有距離,甚至產生排斥與污名化。前前後後經過三次工作坊的訓練,同學們對於東南亞街區開始有著更多的想法,特別是有些同學原先就居住在後站附近,其中的體會更是深入。
而這些過程中同學們也產生一些有趣的構想,如其中一組同學提到,若後站附近有一個東南亞的博物館,對於這個街區與東南亞文化有更多的介紹,那麼也許人們可以更能夠同理東南亞的街區移工的日常活動,而不會排斥與恐懼。儘管這個想法需要的經費與工作甚巨,並非一群高中同學加兩個老師即可完成。但這個構想卻延伸更多的想法,最後,在我們的解決方案中調整了「博物館」的思維,不追求建構一個實體的「博物館」,而是將整個東南亞街區視為「生活的」博物館,透過田野調查、店家外觀的文宣設計、活動策劃,凸顯每一個店家的特色,讓經過這條街的民眾能夠很自然的接受到這些資訊,而更理解街區的日常生活。
當計畫目標確定後,下一步就是開始培訓同學們完成這些計畫該有的能力。為此我們辦了一次關於訪談、寫作與攝影的工作坊,讓同學能夠具備這些田野調查基本的能力,接著讓同學分組去採訪街區的店家,由於高中生時間相當有限,因此我還是先安排好預計受訪的店家,與這些老闆打過招呼,讓同學們直接去訪問,減少同學訪談被拒絕或是找不到受訪對象的可能。就理想而言,讓同學自己去找尋訪問對象,是培育同學能力更好的做法,但考量時間有限,且這個過程的目標是讓同學走一遍記錄與寫作的過程,於是還是為同學們先完成前置的作業。
這個半年期的計畫總算在10月份的成果發表會告一段落,雖然成果還算不錯,青年局局長對於武陵的同學也是讚賞有加,有參與整個過程的同學應該有著課堂以外的收穫,可以約略知道大人社會的運作是怎麼一回事,而且這門課後來也成為玉屏老師改變她原先設計思考選修課的基礎,成為一門以桃園後站東南亞街區為主體的探究課程-玩轉公民。最後我稍微談論這個過程中的一些反思,讓想把探究與實作課程玩得更大一點的老師能夠參考。
首先,這個計畫從2月申請一直到10月結束,中間經歷了約八個月,過程中帶領的老師會有相當多的行政工作需要完成,包含從最初的寫計畫書、簡報提案、學生培訓、辦理公開活動、成果發表、單據核銷,到最後繳交成果報告書,這整個中間過程是相當繁瑣的過程,由於公部門運作有它的遊戲規則與政策目標,計畫執行時承辦人也會有些事物會請執行團隊配合,特別是宣傳活動的部分。而這些行政事務,通常會由教師來承擔,學生參與或協助的比例就相對較少,原因在於,由於學生課業繁忙,其實要求他們配合太多行政工作,是有些強人所難,再者高中同學相對於大學生對於此類事務是更為陌生,因此即便請他們處理事情,多半老師還是要花費更多時間修改,如同學們採訪資料,內容也會出現落差極大的情況,有些稿件就必須花很大的功夫調整,甚至要自己重新去採訪。
另外,如何讓多數同學能夠從頭到尾參與,也是一大考驗,這次計畫一開始有十來位熱血青年願意參與,到了成果發表會時卻剩下少數幾位同學能夠配合,這對於計畫執行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擾,如前面提到需補強退出同學的採訪資料,或是後期執行活動時人手不足的問題,畢竟當初撰寫計畫時,是以至少10人的團隊來思考計畫規模,當人數短少時執行計畫便顯得吃力許多。
有了這次的經驗,若有機會再執行類似活動時,我想有些眉角是必須考慮的,首先,整體計畫不應拖太長,從這次經驗來看,通常有興趣的同學,往往也熱衷於各種課外活動,因此他們的外務也相當多,當戰線拉長時,他們能配合的時間便很不一定,整個來說最理想的時間,應該是不要超過3個月,且可以徵求已經確定預計就讀的大學的同學,這段期間對他們來說像是多出來的時間,且多半沒有刻意安排任何規畫,這樣的狀態正適合參與此類社會實踐的計畫。再者,在找尋同學時,高二以上的同學也許會較為適合,從這次帶領的經驗中,高一同學相較之下,還是較為生嫩,而高三的同學則是表現相當成熟,如其中一組去採訪越南小吃店的同學,在沒有特別提醒與要求的情況下,採訪時還會自行準備小禮物與感謝卡給店家,大大提升了店家對於同學們的好感。
儘管這次經驗,前前後後花了相當大的力氣,但也讓我了解帶領高中生與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差異,算是相當難得的經驗,若是有機會,還是很願意再來嘗試,把時間、計畫規模縮小,依高中同學能負擔的範圍執行,也許能讓同學們更有收穫,且更達到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