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豪挺
8月底剛好有機會跟蘆山園社區大學的伙伴去大稻埕參訪,這個活動是海保署計畫的培力活動,由島內散步規劃一整天的行程,包含早上的導覽走讀,由島內的導覽員介紹大稻埕,下午則是島內的伙伴分享關於規劃小旅行的各種面向,如永續旅行模式、體驗設計、行銷計畫擬定等等,這篇文章想分享島內執行長-邱翊的演講內容,也包含我過去的一些執行經驗。
在這場講座中,邱翊以自身經營島內散步的經驗,分享「永續旅行模式」,他所謂的「永續」意指如何讓企業可持續經營,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也就是說理念固然重要,但如何發展出一套商業運作模式,才是讓理念更能擴散的關鍵要素。他以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的「黃金圈理論(Golden Circle)為例,指出目前從事地方創生的工作者,比較著重在理念(WHY)與所呈現的方式,如小旅行、地方誌、展覽(WHAT)等等,但對於如何運作(HOW)卻沒有太多的著墨,以致只能配合申請政府的補助計畫,而無法發展出更符合自身組織策略的模式。特別是政府單位因應自身政策目標,每年可能有不同的計畫主軸,這導致這些組織要因應主軸去調整工作內容,更分散了已經有限的工作能量。
針對這點,邱翊以「把創作當創生」來形容這樣的現象,他認為無論是小旅行、地方誌、策展這些內容都只是創作,若一個創生工作者只有產生這樣的內容,而沒有思考如何支持這些創作背後的營運機制,那這樣是無法永續經營的。他以日本著名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為例,提到儘管該活動已舉辦十多年並頗具盛名,但由於缺乏與在地產業連結,以致當地人口依然不斷流失,無法達到地方振興的目標。
邱翊的觀點與木下齊「補助金是毒藥」或洪震宇「建立流程能力」看法相當接近,特別是洪震宇在《風土創業學》一書提到(註1):
「政府忽略流程創新的重要,連帶也影響承接政府標案、計畫的相關輔導顧問公司或地方組織,造成營運能力嚴重不足,只忙著做行銷、辦活動、邀媒體、經營粉絲頁。包括各個大學的社會人文創新中心、行銷公關公司,甚至是旅行社,都是以辦活動來推動相關計畫,儘管努力達標,卻沒有整合關鍵資源與關鍵夥伴,提升流程能力」。(註2)
我對於他們的看法有很深的共鳴,在我這幾年執行各種計畫的經驗中,總是追著各種活動跑,籌辦常見的策展、小旅行、飲食體驗等各式內容,也經常為活動的參與人數焦慮不已,用盡各種關係與手段,不斷地思考如何動員才能達標,但在人力有限的狀況下,這些過程中卻少了建立流程的能力,包含對外沒有建立更紮實的關係,對內也沒有建立一套處理工作的流程。更重要的是,由於這些計畫幾乎都是補助型計畫,各種活動皆要求以免費的方式提供給參與者,因此我們也缺少能夠測試市場,優化活動內容與服務,建立商業模式的機會。
儘管上述描述對於補助計畫有著不同的看法,但並非否定補助計畫的意義,而須視組織如何看待補助金與使用方式。如同邱翊指出,組織應把補助金用來降低風險,而非作為收入,即便是非補助類型的政府標案,同樣要思考組織的發展策略,再決定是否承接,否則僅會成為純粹的接案公司,而無法顧及組織的核心目標。
補助金除了作為降低風險的用途,我這幾年在社區中也看到許多伙伴在沒有生計壓力的情況下去申請補助計畫,如年長者、中學教師等等,他們申請經費並非要當作支持生活的收入,而是在既定的經費支持下,執行他們想完成的目標,例如港口生態調查,帶領學生記錄桃園車站周遭地景等等,在這種情境下,申請者能產生豐碩的階段性成果,也有動力持續申請計畫,慢慢構築他們想完成的某種理想。
若想把小旅行/導覽納入課程設計,島內散步絕對是在台灣必須討論的案例,若大家想要更瞭解他們在進行的事情,可以參考他們網站,也可瀏覽最近完成的《十年報告書》,一定有可以融入課程內容的相關素材。
「島內散步」官網
https://reurl.cc/xQLn8Z
「島內散步」十年報告書
https://reurl.cc/eOL1gK
註1: 木下齊所謂「補助金是毒藥」是指倘若組織過度依賴政府補助金,會導致事業失去原本的機能,演變為沒有補助金就無法持續。且有可能造成地方組織為了獲取補助金,大家都只會去做政府獎勵的項目,或是只圖利特定人士,無法促成地方整體活化。 完整論述請參閱木下齊,2018,《地方創生戰鬥論: 地區營造從活動到事業, 必備的思考、實踐、技巧! 》,台北:行人。 註2:洪震宇,2021,《風土創業學:地方創生的25堂商業模式課》,台北:遠流,頁161。
當天的走讀活動,由導覽老師邱融介紹大稻埕。